- 歡迎訪問浙江自考網!本站為考生提供浙江自考信息服務,網站信息供學習交流使用,非政府官方網站,官方信息以浙江教育考試院www.zjzs.net為準。

第二章 知覺
一、模式識別的含義與理論
1、知覺:是使用我們先前的知識,收集并解釋我們的感覺所登記的刺激的過程。
2、※模式識別理論的主要假設,觀點,彼此之間的區別?
①模式識別是指對感覺刺激復雜排列的識別。②模式識別理論:⑴模板匹配理論;⑵原型模型;⑶區別性特征模型;⑷計算途徑。⑴原型模型:按照原型模型,我們記憶中存儲著抽象的、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,刺激與原型之間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確,二者之間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。⑵區別性特征模型認為,我們對刺激的辨別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礎上進行的。這些將一個刺激同另一個刺激區別開來的特征叫做區別性特征。在解釋人們如何識別字母時,該模型認為在人的記憶中存儲著每個字母的特征成分。在記憶中的區別性特征相比較。區別性特征模型假定,字母的區別性特征是不變的,不管一個字母是手寫體、印刷體還是打字體。⑶模板匹配理論:是把一個刺激同一套模板,即我們存儲在記憶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較。在把刺激同許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較之后,我們注意到匹配得好的模板,這種理論強調,刺激必須與模板精確地匹配。
◎※整體優先效應:(完成任務)Navon要求被試或者在整體水平上,或者在局部水平上,對刺激進行識別。結果發現,當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時,同局部水平上的識別(即報告小字母)相比,被試在整體水平上的識別(即報告大字母),速度更快。當要求被試在整體水平上識別刺激時,局部特征與整體特征是否匹配,并不影響被試的反應時。然而,當要求被試在局部水平上對刺激進行識別時,如果整體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,那么,被試的反應要快。上述結果表明,當要求識別整體時,局部特征的性質,即局部特征是否與整體特征相匹配,并不影響整體的知覺。然而,當要求識別局部時,整體特征的性質,即整體特征是否與局部特征相匹配,影響局部的知覺。這些結果提示知覺過程中存在整體優先。因此,上述結果模式稱整體優先效應。
⑶區別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實驗證據的支持。Gibson的研究證明,當一些字母共用很多關鍵特征時,人們判斷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長的時間。共用許多關鍵特征,被試判斷這兩個字母是否相同,其潛伏期要長。對類似這樣的字母對,判斷得相對要快。判斷的速度快慢依賴于共用的區別性特征的數目。區別性特征模型的優勢在于,它不僅與心理學實驗數據一致,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學研究證據的支持。某一個神經元可能對一個垂直的光柵有強烈的反應,而距離非常近的另一個神經元,則可能對偏離垂直方向10°的光柵有最強的反應。一小塊視皮層可能包含了各種各樣的神經元,其中一些對垂直的線條作出特別的響應,另一些對水平的線條作出特別的響應,還有一些則對特異性的斜線作出特別的響應。視覺系統似乎包含了一些專門的特征覺察器,它們幫助我們對字母和簡單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識別。
有關視知覺的最近的一些工作,確定了大腦皮層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離的神經通路,即what和where通路。What通路從枕葉中的初級視皮層向顳葉下行,訂要負責加工視覺刺激的顏色、形狀和特性(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)。Where通路則從枕葉向頂葉上行,主要負責位置和運動信息的加工。
⑷計算途徑。在一個叫做成分識別的理論中,考察了三維形狀的分類,這種成分識別理論的基本假設是,一個特定觀察角度的物體,可以用一些簡單三維形狀的排列來表征。Biederman將這些簡單的三維形狀稱作幾何離子。三個幾何離子的排列,能夠向人們提供足夠的信息來對任何物體進行分類,幾何離子理論,本質上屬于三維物體認別的區別性特征理論。
3、※自上而下、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?我們所討論的模式識別所強調的是自下而上加工,也叫數據驅動或刺激驅動加工,它強調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識別中的重要性。知識和期望能夠幫助我們識別客體。這樣,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,模式識別還涉及到另外一個重要過程,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驅動加工。這種加工強調概念和高水平過程對模式識別的影響。
※詞優效應:是指同出現在非詞(即一串無關的字母,如orwk)中相比,當一個字母(如k)出現在非詞(如work)中時,我們對它的識別更快、更準確。
許多研究證明了自上而下加工在字母識別中的重要作用。甚至在鑲嵌目標字母的單詞中,目標字母不發音時,詞優效應也存在。
4、※過去經驗和模式識別(掌握實驗方法、發現問題、說明問題……P36圖):Schacter和他的同事(1991)證明,與物體有關的過去經驗,的確能夠幫助人們識別物體。這些研究者向被試呈現三維物體的圖畫。其中一些物體稱作可能圖形,從結構上看,這些圖形在現實世界中可以存在。而另一些物體稱作不可能圖形,它們包含結構上的違反,在三維空間中不可能存在。實驗并不要求被試記住這些圖形。相反,只是要求被試判斷圖形主要是面向右側還是主要面向左側。后來,研究者將這些圖形和他們先前沒有看過的新圖形,一起呈現給被試,并要求被試判斷每個圖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維空間,或者是否是一個不可能的圖形。結果顯示,對于可能圖形來說,同先前沒有出現過的新圖形相比,被試對先前出現過的圖形,判斷得更快。然而,對于不可能圖形來說,新圖形和舊圖形判斷的潛伏期沒有差異。這些結果在后來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復。Schacter和他的同事們所進行的上述研究提示,我們能夠存儲可能圖形的結構,因此,過去經驗促進了相對快的、自上而下的過程。然而,由于我們的知覺系統不能對不可能圖形作出一致的解釋,所以,我們不能存儲不可能圖形的結構。這樣,在識別不可能圖形時,看不到自上而下的過去經驗的作用。
5、面孔失認病人LH試驗
(1)面孔特異性損傷現象及其理論意義:神經心理學家研究過一些極端罕見的面孔失認病人,這些病人雖然不能識別人的面孔,但能識別農場里動物的面孔,病人的失認是極端特異性的,即只是在識別人的面孔方面有問題。患有深度面孔失認,但視力正常,檢查發現有正常的形狀覺察和形狀辨別能力,在一些涉及不尋常觀察角度和物體輪廓的知覺測驗上,表現出一定的損傷。然而,最嚴重的損傷出現在要求知覺和識別面孔的測驗上。即使是能夠正確辨別出來的面孔,他也并不是靠實際意義上的識別,而是靠使用推論策略。也不能對面孔的年齡、性別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斷。無論是在再認記憶測驗還是成對聯想學習任務上,同刺激為人的面孔相比,當刺激為動物的面孔時,成績要好。
倒置效應:將照片旋轉180o不能識別人物是誰;倒置會破壞面孔識別。
面孔失認實驗:實驗時,研究者向LH呈現三張同一類型的圖片(面孔、鞋子,可正反放置),在三張圖片中有一張目標圖片,他總是正面的。另外兩張為探測圖片,其中一張為正確圖片,一張為干擾圖片,兩張均為3/4側面觀。目標圖片和探測圖片或者同時呈現,或相繼呈現。另外,目標圖片呈現在上方,而兩個探測圖片并排呈現在下方。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務,即通過言語反應指出,位于下邊的兩張探測圖片中,那一張與上面的圖片相同。結果發現,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,LH對倒置的刺激識別的更好,無論目標圖片和探測圖片是同時還是相繼呈現,無論刺激的圖片內容是什么(面孔、鞋子),當正常方位時,LH的識別成績都是機遇水平。實驗說明: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,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的事實,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,但是,當面對正常方位的刺激時,基于整體的加工通路會對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擾。倒置的刺激不存在這種干擾,所以識別的好。當刺激為正常方位時,LH對整體刺激語境特別敏感,而且,LH不能克服整個結構所產生的影響。該實驗說明:兩種刺激上所觀察到的同樣的模式,消弱了有關面孔加工模塊性的結論。
【結尾】以上2020年浙江自考認知心理學串講筆記:第二章的相關內容,更多關于2020年浙江自考復習資料、報名報考、自考解答等內容,請關注浙江自考網。
浙江自考助學報名預約
掃一掃加入微信交流群
與考生自由互動、并且能直接與資深老師進行交流、解答。
掃碼小程序選擇報考專業
進入在線做題學習
查看了解自考專業
查詢政策公告
進入歷年真題學習